秋天,坐在窗前,一边看书一边看窗外的万千秋色,是最惬意的事,读到作家文字中描写得秋天,真可谓应时应景,令人无限遐想。
许多人眼中的秋天大多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笔下的秋却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在《秋天的况味》中,他写道:“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在他的文章中,秋成了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文字凸显了林语堂从容闲适的生活观与豁达的人生观。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里,将南方之秋的浅味与故都之秋的深味作了一番比较,然后突出了他对故都秋天的喜爱。他为我们大笔勾勒了故都秋的轮廓: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也可以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去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槐花·蝉声·秋雨·凉风。如此迷人的秋天,怎不令人陶醉?
林海音写秋天独蹊径,从气味中走进秋天。她的《秋的气味》里,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北京的秋天里弥漫着美食的醇香。他的文中,秋天的气味,是炒栗子的香味,是秋之果的香味,是烤肉的香味,是牛羊肉的膻味,自里行间充满着烟火味和人情味。
相比之下,林清玄写秋天,却是从声入手。在他《秋声一片》中,秋天的声音体现在他引用的一首词里,“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黄花深巷,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末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他写秋天的声音,用以表达两代都市人对季节变化感受的迟钝,文字里有淡淡的惆怅。
名家笔下秋味浓。在这个秋天里,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感受作家笔下的秋天,真是令人快意。
(摘自《中国电视报》作者 梁惠娣)
图片来自网络与原创者一起分享。
评论